美国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发布了亚洲地区30位30岁以下商业领袖“Forbes 30 Under 30 Asia”榜单,我园区大学生创业企业家、上海同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楠入选(张楠曾在2014年荣获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这是福布斯首份以亚洲作为评选范围的榜单,涉及十个领域的30岁以下的亚洲领军人物,并于 5月19日在新加坡举行颁奖盛典。其中同化新材料创始人、董事长张楠入选制造和能源榜单。
据了解,亚洲版30位30岁以下商业领袖(Forbes 30 Under 30 Asia)的发布意义空前,是福布斯首次以“改变世界潜力”为标准,从2015年10月起邀请世界各地顶尖的国际评委团队,其中包括李开复、周凯旋、Kenzo创始人高田贤三等,以亚洲为范围的公正评选。张楠解释道:“我所研究的纤维素技术属于前沿、小众技术,加之之前已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所以又再次受到福布斯的关注,入选了此次榜单。”
最接地气地解决环境问题
上海同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成立多年来一直坚守以材料实现环保的理念,为中国纤维素事业添砖加瓦,每年解决数万吨固体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难题。经数年努力,公司合作伙伴已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尽管如此,张楠及其团队也从未停止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
张楠介绍,2015年,公司很多员工的孩子,包括她自己的孩子,都不同程度有皮肤过敏问题,作为专业的环保人员,他们察觉到这与环境恶化不无关系。于是张楠带领团队开始研发能有效降低PM2.5排放量的纤维素。
经过调研,他们发现PM2.5的两大来源是建筑扬尘和汽车尾气,张楠说:“目前国内已经有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治理汽车尾气排放,但对建筑扬尘的治理还处于后端处理阶段,即对已经漂浮在空气中的扬尘颗粒进行吸附处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而同化研发的纤维素,针对的是建筑扬尘的主要来源——建筑施工时大量使用的粉状材料,将纤维素按一定比例添加到粉状材料中,纤维素可以实现对这些颗粒的定向吸附,抑尘效果能达到99%,从源头上解决了大家关注的环境问题。”
张楠介绍,“同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让纤维材料广为人知并能被大众广泛接受,因为纤维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资源,不论从经济还是环保角度,较之石油基等传统、甚至是污染性材料,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2016年,在继续发展工业主营业务的同时,张楠团队把目光转向了民用化方向。张楠笑称公司有一支“5%不务正业小组”,专门研究纤维民用化,小组成员可谓“脑洞大开”,他们的第一个成品是猫砂,传统猫砂要加入化学添加剂才能达到的效果,植物纤维素本身就能做到,该纤维具有吸附性,对味道、水分的吸收率都很高,而且是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使用后可以直接冲入马桶,目前该产品已上线。
张楠说:“我们团队所追求的就是将纤维材料应用到更多领域,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技术推广需要市场需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开始考虑产品材质,相信纤维材料这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技术会日益推广普及。”
做实业就要稳扎稳打
对于再次获得福布斯殊荣,张楠“喜忧参半”,一方面高兴自己的研究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深感国内做同样事情的企业寥寥:目前国内仅有同化一家做天然功能纤维材料的企业。张楠说:“有时候被关注也不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是‘特别’的,同时也是‘孤独’的。产业不是一家能做起来的,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开放一些技术,希望有更多环保从业人员加入。”
张楠对一直以来生活、学习、创业的杨浦有着很深的感情,她认为在杨浦创业有高校这一好基础,高校培养了很多基础知识扎实的创业“苗子”,技术背景是前期创业很重要的因素,同时杨浦也在努力营造好的创业环境,出台扶持政策,园区举办各类培训、讲座等。但另一方面,对企业的后期承接不足,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瓶颈”,如做市场的方法、金融对接能力等,“苗苗”长大后该怎么办?希望国家能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张楠也指出了国内创业的“通病”:创业类型多以互联网为主,而其实年轻人可以做得更多。
回顾创业历程,张楠和我们分享了创业者应具有的一些素质:有团队精神、扎实的学科基础、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有求知欲……但她认为最基本的就是恒久忍耐,吃得了创业的“苦”并能坚持下去。
特别是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纤维素这一基础材料行业,张楠曾以“养花”做比喻:基础材料的研发推广是“磨人”的过程,和种花相似,都是一种慢性成长,不会有爆发式增长,这是基础材料这一实业行业的特性。“很多投资人都会问我们会不会‘坐不住’?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坐不住’就做不出来。” 张楠说,所以,她觉得做实业就得稳扎稳打。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二轮融资,卸下“福布斯、创始人、董事长”这些光环,张楠其实更像是一名研究人员,她可以在实验室里“泡”一天、对公司各种纤维素性能了如指掌……创业至今,张楠依然不忘初心,她说:“我是一个尝试型人格的人,对研发的热情远远超过其他,等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回归实验室,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为国内环境改善出一份力。”
本文转载自:杨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