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成果转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对接会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圆满举行。此次会议在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指导下,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杨浦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上海同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以及杨浦区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杨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活动汇聚了产学研各界精英,共同探讨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助力校内外多主体的互动与合作,实现技术的高质高效转化,赋能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绿色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
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科技企业项目科华嘉锡、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德礼、杨浦区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任申建华、上海同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宇、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翟智,以及业内标杆企业代表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国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郑加兴、东方国际集团双碳事业部总监尤华出席活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老师、园区相关企业代表等三十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会议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德礼副院长的热情致辞中拉开序幕。吴德礼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环境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展现了学院在环保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科研创新实力。
随后,潘宇分享了同济科技园的基本情况和服务模式,展示了科技园作为创新孵化平台的重要作用。翟智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和成功案例,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转化经验和启示。
最后,华嘉锡为参会企业和教师带来了杨浦区创新策源政策解读,围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支持。
本次对接会上,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方国际集团双碳事业部、东方渔谷(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围绕绿色可持续方向,共发布了九项技术需求,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环境学院的专家们积极响应,郭茹教授、王洪涛教授、杨长明教授、张冰如教授等多位知名学术专家出席了会议。他们针对企业需求,详细介绍了各自团队的科研进展和合作的技术思路,与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议期间,企业代表和环境学院的专家们就多个需求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共识,为后续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后,与会各方纷纷表示,此次交流对接会效果显著,不仅为在读硕博士同学们提供了接触实践的机会,也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交流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创新转化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更加务实的平台。未来,园区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链接整合多方资源,搭建高效沟通平台,推进高校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多方共赢。
【需求清单】
序号
|
需求单位
|
需求内容
|
1
|
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绿色工厂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与优化需求
|
• 评价指标的更新与优化:重新审视现有的评价指标,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反映当前的环保技术和市场趋势。
• 评价方法的创新:探索新的评估工具和技术,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更精确的数据分析。
• 行业差异化的考量:研究不同行业特点,制定更加符合行业特性的评价标准。
• 长期跟踪与反馈机制:建立一个长期的评价跟踪系统,收集企业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评价体系。
|
2
|
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
|
• 碳足迹测算方法:开发和完善碳足迹的测算工具,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和量化排放源。
• 减排策略的制定:基于我们的业务和运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策略。
• 碳交易与碳补偿机制:研究和建立碳交易机制,探索通过碳补偿项目实现排放减少。
• 清洁能源的转型:探索企业能源结构的优化,推动向清洁能源的转型。
• 政策与法规的适应:了解和适应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确保我们的碳中和路径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
|
3
|
东方渔谷(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大规模、快速且低成本的脱除淡水产品的土腥味
|
土腥味是水产动物肌肉中存在的难闻气味,源自养殖水体内的放线菌、蜉蝣藻类,饲料及自身排泄物,极大影响食用口感和商品价值。如何大规模,快速且低成本的脱除淡水产品的土腥味,在日本排放核污染影响海产品消费信心的当下,特别值的环保技术的跨领域交叉应用,提升淡水鱼去腥效果,增强国内水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
4
|
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焊割烟尘治理技术
|
焊接发烟速率测试、烟尘颗粒物扩散的CFD模拟
|
5
|
无组织排放的VOCs治理技术
|
修船业涂装无组织排放的VOCs治理
|
6
|
新型吸声材料
|
基于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的交通噪声治理新型吸声材料开发
|
7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海水养殖的生态处理工艺
|
能适应高盐度的水质特征,成本与传统的三池两坝基本相当
浙江、广东、江苏沿海海水养殖清塘时段尾水排放量大、污染浓度高
排海水质标准高,SS、COD、总氮、总磷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现有养殖区域一般采用三池两坝工艺,但海水盐度高,已有的生物处理工艺普遍效果不佳
一体化设备处理效果尚可,但费用较高,除政府承担外在养殖户中推广几乎没有可能
|
8
|
高浊度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1.研究强干扰城市河流高浊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对应关系;2.研究面向雨污分流后溢流污染的原位净化技术和污染物的控制标准;3.研究非清淤下的污染底泥分类与原位修复技术,形成“生物-绿色材料”系统控制底泥污染释放的模式,实现底泥对氨磷元素“汇”的作用;4.研究城市河流沉水植物恢复技术和水生动物调控技术,以及生态系统长效维护和效果维持技术,增强双碳背景下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建立生态修复示范区,实现对生态系统功能模拟、验证、预测和调整。
|
9
|
城市浅水湖泊透明度改善与沉水植物恢复研究与应用
|
1.研究适用于城市浅水湖泊透明度快速提升的补水方素及其确定方法、效果评估方法;2.研究基于底泥改良材料的流质化底泥稳定化技术,增强底质抗干扰能力的同时,改善沉水植物的定植条件;3.开发主要基于水动力调控的低扰动、低能耗的悬浮物及底泥捕集技术,将表层易悬浮、影流动的底泥集中于特定区城,再定期移出水体,逐步削减水体悬浮物和底泥;4.研究底泥原位修复与悬浮物及底泥捕集技术合联用技术,在发挥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优势的同时,将添加的外源修复物质捕集并移出水体,减少原位修复带来的二次污染风险;开发高浊度水体沉水植物补光技术,为沉水植物初期恢复补充光照强度;5.构建适用于城市浅水湖泊透明度改营和沉水物群落构建的系统方法。
|
|